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储能温控行业产业链、产业环境、市场规模及未来前景:

2025-01-03 11:26

储能温控是指对储能系统中的能量储存设备进行温度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受益于国内外利好政策的推动和储能需求的持续增长,近年来储能温控市场迎来发展机遇。特别是国内各省市配储时长、配储比例的进一步提升,独立储能电站经济性显现,大储和工商储规模进一步扩张,推动储能温控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储能温控市场规模已从2019年的2.1亿元增长至2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8.65%。


一、行业概况

储能温控是指对储能系统中的能量储存设备进行温度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储能系统通常包括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和热储能装置等不同类型的能量储存设备,这些设备的性能和寿命往往受到温度的影响。储能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同时也会受到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过高的温度会导致能量储存设备的性能下降、寿命缩短甚至损坏,而过低的温度也会对设备的性能和储能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储能温控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温度管理,维持储能设备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运行,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目前常见的储能温控方案包括风冷、液冷和热管冷却等。其中,风冷方案主要是通过风扇或空气对流等方式将热量带走,液冷方案则是通过液体循环将热量带走,而热管冷却则是利用热管内部的相变过程来传递热量。各种方案都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来选择。


二、产业环境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从投资规模来看,“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千亿元,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同时也正在带动其全产业链加快形成能源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其中,作为行业 “安全守门员”的储能温控产业也随着储能产业大浪而水涨船高。此外,从政策层面看,为保障储能产品及储能电站运行安全,我国多部门接连颁布政策,指出要强化储能电站安全运行风险监测及预警机制,加紧研发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高效储能技术以及相关储能安全技术,持续推动国内储能温控行业发展。


三、产业现状

受益于国内外利好政策的推动和储能需求的持续增长,近年来储能温控市场迎来发展机遇。特别是国内各省市配储时长、配储比例的进一步提升,独立储能电站经济性显现,大储和工商储规模进一步扩张,推动储能温控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储能温控市场规模已从2019年的2.1亿元增长至2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8.65%。


四、发展趋势

1、政策持续利好行业发展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储能安全性建设,制定了一系列行业标准和政策,为储能温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规程》的正式实施,为储能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规范。此外,国家还发布了多项政策引导加强储能电站安全建设,提高储能系统安全水平。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落地,将持续利好国内储能温控行业发展。

2、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储能温控行业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储能温控市场规模已达到15.5亿元,并预计在未来几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随着可再生能源市场的迅速崛起,储能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为储能温控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预计到2030年,中国储能温控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1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3、技术路线将日益多元化

目前,储能温控技术主要包括风冷、液冷、热管冷却和相变冷却等。其中,液冷技术因其高效的散热性能而逐渐成为主流。随着储能电站对散热性能要求的提高,液冷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同时,风冷技术也因其成本较低、技术成熟等优势,在小型及部分工商储能项目上需求稳定。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储能温控行业的技术路线将更加多元化。